從東進入渭南城區,遠遠就能看到一條60米寬、三幅雙向六車道的景觀大道,以及節能環保的亮化工程、四季常綠的綠化工程等,來渭的人們感嘆:東入口靚起來了,對外形象好起來了 ……
今年,臨渭區安排的三批重點項目集體亮相:城中村改造、棚戶區改造、安置房建設等項目相繼開工,忙碌的施工場景,向人們昭示著臨渭人民勇于擔當、奮起直追的熱情與干勁……
如果說渭南城市的東擴北進戰略拓展了城市的發展空間,那么舊城改造則為城市破繭重生增添了絢爛色彩。
民心所向 解民憂科學決策
漫步在城區,曾經的老火車站貨運區域南北暢通,城市廣場、商業步行街已在規劃建設中。如今,該區域不僅留下老火車站票房懷舊的話題,而且片區即將綻露新的“容顏”,形成新的城市核心區……
時光的指針撥回幾年前,老火車站貨運區域的面貌卻是另一番景象。
居住在此近40年的老人李珂回憶說:“早些年,由于鐵路橫穿,兩側的居民區地勢低洼,內澇嚴重,住房緊張,建筑質量差,每年雨季,幾乎家家房屋漏雨,路面積水成坑,讓人看著心里都堵得慌”。
老貨運站片區屬于典型的棚戶區,隨著貨運站的搬遷,該區域的改造工作進入了區委、區政府決策者的視野,決定對該片區進行綜合性改造。
為了使舊片區改造項目有序規范進行,臨渭區按照“政府引導、市場開發、群眾受益、城市美化”的思路,妥善處理規劃區土地價值與開發價值的關系、開發與安置的關系,堅持在改造中政府不與民爭利、干部不以權謀私,堅持決策公開、規劃公開,真心真情取得群眾理解,公平公正贏得百姓尊重。目前,孕育著渭南城市新的經濟增長核心正在逐步建立,一個彰顯時代氛圍,提升景觀環境的居住商業圈正在逐步形成。
尊重民意 克難關和諧拆遷
舊城改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利民惠民,也是建設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,提升城市品位。
在這一宗旨的引領下,區委、區政府想人民之所想,急人民之所急,在拆遷過程中,采取示范引導,典型開路,以政策理念教育干部,以務實作風感染群眾,以效果檢驗成敗得失,從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。
在城中村改造項目中,讓人欣喜的是雙王辦豐蔭整村拆除項目,啟動后僅用時一個多月便拆除完畢,得到市區各級領導的好評,為重點項目的順利入駐奠定了基礎。
年內實施的59個城改城建項目,完成投資35億元。位于民生路中段湭西七、八組城中村改造項目,目前四幢安置樓已順利封頂。
臨渭區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,從搬遷到回遷、從政策到待遇、從安居到樂業,能替老百姓想到、做到的,區委、區政府都竭盡所能。區委書記楊炳拓強調:“我們在城改工作中,一定要確保群眾收入不減少,生活水平不降低,長遠生計有保障,一切工作的開展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?!?
作為市轄區,參與城市建設管理,是臨渭區的一項重要職能。區長李縣平要求區城改辦,認真指導各街道、部門編制實施城改項目,抓好協調工作,堅持每月通報項目進展情況。定期組織觀摩講評活動,親自參加每月的觀摩點評,現場辦公解決問題,現場講評考核。
區委、區政府不僅全力開展有形改造,還在改造中實施無形改造,在戶籍管理、資源利用、社會保障、醫療保險等方面,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,進行整體管理和規劃,通過“村委會變居委會,村民變居民,集體經濟變股份經濟,土地轉為國有的“四個轉變”,加快推進城市現代化步伐,使城中村改造這臺大戲,唱出了情,唱出了彩,唱成了精品。目前,園里堡村、湭西村、盈田村已完成無形改造,10313人拿到股權證書。
去腐生肌 洼地“變”高地
老城,作為渭南中心城市的東大門,代表著渭南的形象,是城市的首要標志。對其進行徹底的改造和建設,對于提升城市形象、帶動老城發展、改善區域交通、優化人居環境、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2010年臨渭區政府全面實施渭南中心城市東入口區域綜合改造,項目總體規劃結構依據華山大街、老城街與高速公路三大通道形成“三線”,整個區域分為東部高檔住宅區、北部綜合區、中部文化公園區、南部民族文化區和西部商住區五大片區。
舉全區之力,為老城發展再造機遇,為老城百姓解決安居之盼、提供樂業之需、滿足舒適之愿、提升自豪之感。在改造過程中,臨渭區創新思路和舉措,因勢利導、因地制宜,分步實施、扎實推進。向陽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抱豐村的拆遷工作之所以平穩順利,靠的是區委、區政府本著為民謀利益的一片誠心,工作人員和風細雨式的思想宣傳,以及拆遷部門依法辦事、公開運作的工作形式,才將人人都說難辦的拆遷工作做得如此和諧協調,抱豐村先后有20余戶村民給拆遷小組送去了錦旗。
如今,走進城區,一條條寬闊筆直的道路、一座座高聳林立的樓房、一個個環境優美的公園,無不彰顯著“新城”的美麗與舒適。也給渭南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,臨渭區人表現出的不畏艱難、不甘落后的精神和廣大群眾顧大局、識大體的思想境界,推動著臨渭區發展的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明天。